
以客户为中心的创新:从客户需求出发,让创新兑现可持续的市场
为什么企业创新常常南辕北辙?
无论是跨国巨头还是本土新锐,许多企业在谈创新时都会陷入一个悖论:他们不断推出新产品,却很少真正赢得市场。问题并非技术或创意不足,而是从一开始就问错了问题。企业常问“我们的产品有什么卖点?”——而不是“客户到底想完成什么任务?”
“Jobs to Be Done”(简称JTBD)的理论,正是为破解这一创新困境而生。它提醒我们:客户购买产品的真正动机,不是为了“拥有”某个产品,而是为了“完成”某项任务(job)。

JTBD的思想源流:从“钻孔与洞”到“客户的进展”
1. 戴明与系统化质量思维:从输出转向结果
如果追溯JTBD的思想根源,我们可以从质量管理大师W. Edwards Deming(戴明)开始。他在20世纪中叶提出的系统化质量管理思想(System of Profound Knowledge)中,已强调企业应关注“客户期望的结果”,而不仅仅是“产品输出”。在他看来,企业应当理解客户的系统、目标与工作情境(context of use),这正是后来JTBD思维中“任务情境(situation)”与“期望结果(desired outcome)”的思想雏形。
2. 李维教授的洞见:人们要的是“洞”,不是“钻头”
到了1960年代,哈佛商学院教授Theodore Levitt(李维)在其经典营销文章《Marketing Myopia(营销短视症)》中,用一句话点出了现代客户导向思想的核心:
“People don’t want to buy a quarter-inch drill. They want a quarter-inch hole.”(人们不想买四分之一英寸的钻头,他们想要的是一个四分之一英寸的洞。)
李维的洞见揭示了企业创新的盲点:多数公司沉迷于产品功能,而忽视了客户真正想实现的目的。这句话后来被广泛引用,成为JTBD思想的精神起点。
3. 克里斯坦森的突破:从“购买”到“雇佣”
真正让JTBD理论成型并普及的,是哈佛商学院教授Clayton Christensen(克莱顿·克里斯坦森)在1990年代的研究。他在研究“颠覆式创新”(Disruptive Innovation)时,进一步提出:
“People don’t buy products; they hire them to get a job done.”(人们不是购买产品,而是‘雇佣’它来完成一项任务。)
Christensen以快餐奶昔案例闻名——他发现顾客早晨购买奶昔并非因为味道,而是为了在通勤途中打发时间、获得饱腹感并保持注意力。奶昔真正竞争的对象并不是其他饮品,而是“香蕉、甜甜圈、甚至车上的无聊时间”。
通过这种视角,JTBD不仅成为一种市场分析工具,更是一种创新哲学——它改变了我们看待客户、竞争与市场的方式。
4. 伍维克与方法论化:从哲学到量化实践
在1990年代末,美国战略顾问Anthony Ulwick(安东尼·伍维克)将Christensen的思想体系化、方法化,发展出一整套可执行的创新框架—— Outcome-Driven Innovation(ODI)。
Ulwick认为,创新不应停留在“理解任务”层面,而要通过数据驱动的方式识别哪些任务结果未被满足。自此,JTBD从一个理念转化为一整套企业可落地执行的创新体系,形成了理论与实践的完整闭环。
JTBD的核心思想:市场机会来源于任务,而非人群或产品
与传统的市场细分(如年龄、性别、职业)不同,JTBD主张基于任务(Job)来理解市场。
- “任务”是客户试图达成的进展(progress),例如:“确保宝宝夜里安睡”、“让工厂设备稳定运行”、“让销售团队更高效地追踪客户线索”。
- 每个任务都包含一系列步骤——从定义目标、寻找解决方案、准备资源、执行、监控、调整到总结——形成一张完整的Job Map(任务地图)。
这张地图帮助我们跳出产品视角,从客户体验全过程中识别创新机会。例如:
- 哪个步骤最耗时?
- 哪个环节风险最大?
- 哪个阶段的期望结果最难被满足?
从理念到方法:Outcome-Driven Innovation(ODI)的诞生
如果说JTBD是创新的哲学与思维框架,那么Outcome-Driven Innovation(ODI)则是将其转化为可量化、可执行的创新方法论。
ODI通过若干关键步骤实现从“客户任务”到“创新机会”的转化,包括:
1. 定义任务与期望结果(Desired Outcomes)——围绕客户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希望“最大化”或“最小化”的指标,例如“最大化检测准确率”、“最小化等待时间”。
2. 量化未被满足的需求(Unmet Needs)——通过调查与评分,找出客户认为重要但满意度低的期望结果。
3. 绘制机会地图(Opportunity Landscape)——将重要度与满意度的差距可视化,定位创新投资的“高价值机会区”。
通过这种方式,ODI让创新从模糊的灵感变成精确的战略:企业不再拍脑袋做产品,而是基于数据驱动、系统化地满足客户未被满足的任务。
JTBD × ODI:让创新回到客户的轨道
JTBD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客户的语言,ODI则提供了将洞察转化为行动的工具。两者结合,形成一条从认知到落地的创新闭环:
阶段 | 关键问题 | 工具与产出 |
客户任务识别(JTBD) | 客户要完成什么? | 任务地图、市场定义 |
期望结果分析(ODI) | 客户如何评估成功? | 期望输出结果 |
机会量化(ODI) | 哪些需求未被满足? | 机会评分、机会地图 |
创意生成与验证 | 我们如何帮助客户更好地完成任务? | 解决方案概念、市场验证 |
这让创新不仅“以客户为中心”,更“以客户任务为驱动”,帮助企业在激烈竞争中找到独特价值。
结语:从“做产品”到“助客户完成任务”的转变
在“同质化”愈演愈烈的今天,真正的竞争不在于产品功能的堆砌,而在于谁更懂客户的“待完成任务”。JTBD与ODI的结合,让企业能够跳出传统市场细分与KPI导向的局限,从客户真正想实现的进展出发,发现新的增长曲线。
正如我们SEEKWAVES所倡导的那样:创新无界,增长有道。只有理解客户要去的方向,企业才能成为他们旅程中不可或缺的伙伴。
相关文章